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當代中共政經發展專題
Seminar on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&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cp 
開課學期
107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 
授課教師
吳秀玲 
課號
NtlDev5208 
課程識別碼
341 U821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8,9(15:3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國發206 
備註
中國大陸學程政治領域、經濟領域。
總人數上限:12人
外系人數限制:3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之授課內容主要分三大部分:
第一部份:研讀或考察中共政經發展的歷史資料,分析其生成背景與其內容的關係;特別是2018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,且視此為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,同時更堅持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」,故將深入探討中共的意識型態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。第二部分:關注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」的理論與實踐,針對中國經濟發展路線「中國模式」進行討論,探究造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原因為何,是因其自由市場的開放,「搭上全球化的列車」?還是因中國的發展模式其獨特性?經濟的自由化、市場化仍是普世性的發展原則。關於中國未來的發展,除檢驗「政治民主化是否必須伴隨經濟現代化」的命題外,其是否將成為超級強權?還是堅持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」潰而不崩?第三部分:除探討中央與地方的政經關係、政府改革與市場關係、人才甄補與經濟發展外,將從政府監督機制與廉政建設角度討論尋租和貪腐等問題。一般開發中國家的貪腐問題主要有三個因素:(1)市場或民主(制度)轉型;(2)國家權力過度集中;(3)國家能力衰弱。且常見的情況是貪腐與貧窮呈現正相關,但中國卻反之,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,中國經濟持續成長,甚至成為崛起大國,原因為何可從政治體制探究。
本課程為研究所課程,亦開放予大學部高年級學生選修(大陸研究學程)。授課方式以研討為主、講評為輔。修課同學須就課程內容的單元擇一報告,進行討論與接受師生批判。
 

課程目標
一、使修課學生瞭解當代中共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現況。
二、培養學生對中共黨政運作、國家治理與經濟改革具備審視與批判能力。
 
課程要求
【課堂報告】
(1)事前準備:修課同學必須於前一週課堂上將報告大綱、內容摘要(字數應逾3000字)或重要參考資料印發給師生閱讀,以利課程進行與討論。
(2)課堂報告:每一報告人報告時間約25分鐘,之後進行討論。修課同學針對每一篇報告內容,於課堂中至少須提出一則相關問題或建議。
【期末報告】
(1)主題與內容:修課同學據修正後之課堂報告大綱和內容撰成一篇期末報告,字數約10,000字。
(2)繳交日期:請於6月30日前交書面報告一份(放在國發所二樓教休室授課教師的信箱中),或將檔案 E-mail to:phoenix@ntu.edu.tw。
【 自 傳 】
(1)請以 A4大小之紙張書寫(可電腦打字),內容不拘、字數不限;須附最近三年內的照片一張 (可用掃描,然必須清晰);
(2)至遲於期中考前繳交授課教師;逾期未交者,視同放棄修習本課程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7:00~19:00
每週一 19:00~21:00 備註: 亦可E-mail to: phoenix@ntu.edu.tw 另約時間。 
指定閱讀
主題1:研究方法與授課要求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吳玉山(2003),<探入中國大陸經改策略之研究:一個比較的途徑>(Mainland China’s Economic Reform Strategy: A Comparative Approach)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46卷第3期,頁1-30。
李英明(2007),<從新制度主義談典範的轉移與反思>,《中國研究:理論與實際》,台北:三民書局,頁45-68。
 寇健文(2005),<研究途徑的發展>,《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: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-2004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,頁11-40。
 馮客(Frank Dikotter)著、郭文襄、盧蜀萍、陳山(譯)(2012),〈關於「引文來源及參考書目」的說明〉,見《毛澤東的大飢荒-1958-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》,台北:印刻文學,頁303-309。
 劉致賢(2015),<中國國家資本主義: 一個新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議程>,《臺灣政治學刊》第19卷2期,頁41 - 80。
* 延伸閱讀:
 徐斯勤(2001),<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: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>,《政治學報》(中國政治學會出版),第32期,頁95-170。
 張執中(2008),<研究途徑與理論對話>,《中共黨國邊界的設定與延伸:歷史制度論的觀點》,台北:韋伯文化公司,頁23-48。
 陳紅太 (2002),《當代中國政府體系與政治研究法》,北京,經濟日報出版社。
 臧雷振(2016),<國家治理的中國實踐:以「專項治理」為研究切入點>,《國家治理:研究方法與理論建構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 郭蘇建主編(2016),《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研究:學科發展現況評析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。

主題2:中國共產黨與意識形態變遷
* 指定閱讀:
 陳述之、江衍良(2012),〈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:由鄧小平理論、 「三個代表」 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發展過程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55卷第3期,頁1-33。
 何比(Heike Holbig)著、何哲譯(2015),<意識形態的適應性變革與回應困境:十八大後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創新>,收錄於俞可平等主編,《中共的治理與適應:比較的視野》(北京:中央編譯出版社),頁87-111。
* 延伸閱讀:
 左濤譯(Neil Turnbull主編、David Boyle著),(2005),《改變世界的宣言:共 產黨宣言 (THE COMMUNIST MANIFESTO)》,香港:三聯書店,頁33-109。
 潘煥昭(2006),《中國共產黨建國思想研究》,北京:中共黨史出版社。
 李澤厚(2006),<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>、<再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>,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》,香港:明報出版社,頁1-81;182-210。
 李奎(2010),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價值變遷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
主題3: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
* 指定閱讀:
 ‧鄧小平,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〉(1984年6月30日)
 ‧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〉(節選)(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1984年10月20日通過)
 ‧趙紫陽,〈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〉(1987年10月25日)
˙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(2002),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〉,《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》(專題摘編)(北京:中央文獻出版社),頁60-88。
* 延伸閱讀:
 葉永烈(2008),《鄧小平改變中國-1978:中國命運大轉折》,南昌:江西人民出版社。
 張神根、端木清華(2008),《改革開放30年重大決策始末》,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。
 朱佳木(2008),《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》,北京:當代中國出版社。
˙江澤民 (2006),《江澤民文選》(一、二、三),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 朱鎔基 (2011),《朱鎔基講話實錄》(第一至四卷),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 徐文路,2007,〈中國大陸市場、農村和國家的關係: 以統購統銷和農業稅的興廢為例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50卷2期,頁95-121。
 沈有忠(2006),〈中國的經濟改革:市場社會主義下的雙重雙層經濟體制〉,《國家發展研究》,第4卷第2期,頁105-140。
 陳志武(2010),《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》,新北:八旗文化。

主題4:中共的國家制度建設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 徐斯儉,2010,〈「黨國」還是「共和國」?-中共政治變遷的一個內在邏輯〉,《政治科學論叢》,第45期,頁37-68
 劉杰主編(2014),<國家制度建設:國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4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7-142。
 劉杰主編(2015),<國家制度建設:著眼國家治理現代化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5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7-128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<國家制度建設:構築制度自信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81-111。
* 延伸閱讀:
 林毅夫(2009),〈農村改革及相關問題〉、〈國有企業改革〉,見《解讀中國經濟》,台北:時報出版社,頁213-237、263-281。
 吳敬璉(2010),《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》,上海:上海世紀出版,頁1-30。
 郎咸平(2011),〈產業資本大戰:世界很小、必和必拓很大〉,見《中國即將面臨的14場經濟戰爭》第11章,台北:高寶國際出版社,頁223-239。
 錢理群(2012),《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(1949-2009)-另一種書寫歷史(上、下)》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

主題5:中共的治理與適應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 張昕(2007),<中國治理的結構變遷>,《轉型中國的治理與發展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頁82-111。
 劉杰主編(2014),<國家制度建設:國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4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7-142。
 劉杰主編(2015),<國家制度建設:著眼國家治理現代化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5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7-128。
 俞可平(2015),<中共的幹部教育與國家治理>,收錄於俞可平等主編,《中共的治理與適應:比較的視野》(北京:中央編譯出版社),頁87-111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<國家制度建設:構築制度自信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81-111。
* 延伸閱讀:
 Kevin J. O’Brien(1990),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: China’s National People’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,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 陶儀芬(2006),〈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: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「政治經濟景氣循環」〉,《問題與研究》,第45卷第3期,頁77-101。
 李侃如著;胡國成、趙梅譯(2010),《治理中國:從革命到改革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鄭永年(2010),《中國模式:經驗與困局》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。
 黃瓊如、何艷宏,2016,〈中國大陸公共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關係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59卷,第4期,頁25-48。

主題6:中共領導體制與習核心的建立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 胡鞍鋼(2013),<中國「集體領導制」的歷史演變>、〈集體決策機制〉,見《中國集體領導體制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,頁19-50;127-142。
 蔡文軒(2015),〈習近平治下的政治權力結構:小組政治與反貪腐戰役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》,第115期,頁6-7。
 沈大偉(David Shambaugh)(2018),<政體:「放收循環」無法根治黨國體制的弊病>,《中國的未來》(China's Future)(台北:好優文化),頁153-207。
* 延伸閱讀:
 楊中美(2008),<中共的接班人與接班體制>,《新紅太陽:中共第五代領袖》,台北:時報文化,頁27-36。
 寇健文(2005),<領導體制的制度化趨勢>,《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: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-2004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,頁223-258。
 李侃如(Kenneth Lieberthal)著、胡國成、趙梅譯(2010),〈政權的組織及其結果:從內部觀察〉,見《治理中國:從革命到改革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頁209-248。
 張卓元(2014),<撬動改革的頂層設計>,《中國改革頂層設計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頁25-40。

主題7:黨政運作:經濟決策的機制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 陳玲(2015),<中國高層領導小組的運作機制及其演化>,收錄於俞可平等主編,《中共的治理與適應:比較的視野》(北京:中央編譯出版社),頁20-47。
 王騷總編輯、沈莘主編(2008),<中國共產黨對政府的全面領導>,《當代中國政府與過程》,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,頁32-59。
 封麗霞(2008),<中國共產黨與政府關係的基本狀況與實證分析>,《政黨、國家與法治—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頁217-283。
 馬利德(Richard McGregor)著、樂為良譯(2011),<紅色機器—黨與國家>、<個人檔案看管者—黨與人事>,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》(The Party)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,頁21-58;101-139。
* 延伸閱讀:
 楊開煌(2007),<中共四代領導集體決策運作之分析>,收錄於徐斯儉、吳玉山主編(2007),《黨國蛻變: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》,台北:五南圖書,頁51-91。
 Robert Weatherley (2006), Politics in China Since 1949: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 Rule,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.

主題8:中央與地方關係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 蔡文軒(2010),〈解釋中國大陸省級的政治改革:「政績∕派系」模式的思考〉,《政治科學論叢》,第四十四期,頁105-144。
 邵宇(2014),<中央及地方角力財稅體制改革>,《新政機遇:改革錦標賽與市場新動力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頁3-17。
* 延伸閱讀:
 吳光國、鄭永年(1995),《論中央─地方關係: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》,牛津大學出版社。
 徐斯勤(2007),<中國大陸中央與各省關係中的水平性與垂直性權力競爭:菁英政治與投資政策的議題連結分析>,收錄於徐斯儉、吳玉山主編(2007),《黨國蛻變: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》,台北:五南圖書,頁211-265。
 魏后凱(2011),〈中國的貧困問題與國家反貧困政策〉,見《中國區域政策-評價與展望》,北京:經濟管理出版社,頁127-151。
 曹海濤,2013,〈殘缺的產權、土地財政與基層政府-解釋中國大陸的「小產權房」現象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56卷,第1期,頁91-125。

主題9:政府改革與市場關係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吳敬璉(2005),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問題的產生以及基本指導策略〉,見《當代中國經濟改革》,台北:美商麥格羅.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,頁3-80。
 劉杰主編(2015),<新常態下的政府改革:還權於市場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5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129-150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<政府改革:重建政府與市場關係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123-153。
* 延伸閱讀:
庫恩(Kuhn,R.L.)著(2005),《他改變了中國-江澤民傳》(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: 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),北京:世紀出版集團、上海譯文出版社。
 鄭永年(1999),《朱鎔基新政:中國改革的新模式》,香港:八方文化。
 鄭永年(2014),〈關鍵時刻:中國經濟改革的下一步〉,見《關鍵時刻:中國改革何處去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,頁239-262。
 邵宇(2014),《新政機遇:改革錦標賽與市場新動力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。
 魏后凱(2011),〈中國特殊經濟區政策調整與併軌〉,見《中國區域政策-評價與展望》,北京:經濟管理出版社,頁341-374。
 于有慧(2012),<後農業稅時代中國農村村幹部角色變化與地方治理>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55卷3期,頁35 - 55。
 葉長城(2014),〈中國大陸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策略的政經分析:理論建構初探〉,見周繼祥等主編《中國大陸與非傳統安全》,台北:翰蘆出版,頁123-153。
 郭馬修(Matthew Crabbe)(2016),《正解!中國經濟數據:破解官方統計,掌握大陸經濟真相》,台北:早安財經。

主題10:人才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
教材:
* 指定閱讀:
 寇健文(2010),〈邁向權力核心之路:一九八七年以後中共文人領袖的政治流動〉,《政治科學論叢》,第45期,頁1-36。
 黃信豪(2013),〈制度化下的中共菁英晉升:接班人栽培的觀點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56卷1期,頁33-60。
 陳德昇(2014),〈中共「十八大」黨政菁英甄補:預測、評估與反思〉,《遠景基金會季刊》,第15卷第1期,頁1-44。
 陳德昇、王信實、周秝宸(2016),<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菁英甄補研究: 「十六大」至「十八大」實證分析>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59卷第4期。
* 延伸閱讀:
 田艷芳( 2015),〈財政分權、政治晉升與環境衝突-基於省級空間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〉,《華中科技大學學報》,第29卷第4期,頁86-95。
 毛飛(2008),《中國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孟大虎(2009),《專用性人力資本研究:理論及中國的經驗》,北京:師範大學出版集團。
 王輝耀主編(2011),《人才競爭:海外看中國的人才戰略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。
 張立馳(2011),<人才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(2002至今)>,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思想發展研究》(北京:師範大學出版集團),頁149-195。
 馬利德(Richard McGregor)著、樂為良譯(2011),<個人檔案看管者—黨與人事>,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》(The Party)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,頁101-139。
 黃信豪,2014,<解釋中國社會差序政治信任:體制型塑與績效認知的視角>,《政治科學論叢》,第59期,頁55-90。
 
參考書目

Cai,Hongbin, and Daniel Treisman.“Did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Cause China's Economic Miracle?” World Politics, Vol. 58, No. 4 (2006), pp. 505-535.
Cushman, Robert E., The Independent Regulatory,New York:Oxford University Press,1941.
David S. G. Goodman and Gerald Segal (eds.), China Deconstructs: Politics, Trade and Regionalism,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4.
Jae Ho Chung, 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 : Leadership and Implementation during Post-Mao Decollectivization,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00.
Joseph C.H. Chai, ed.,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, Volume III
Reforms and Opening Up Since 1979, 2000.
Shenggen Fan, Ravi Kanbur, Shang-Jin Wei, and Xiaobo Zhang , November 2013 ,The Economics of China: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,NBER Working Paper No. 19648, JEL No. 1, p2.
Susan L. Shirk,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,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93.
Weingast, Barry R., Gabriella Montinola and Yingyi Qian, “Federalism, Chinese Style: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”, World Politics, Vol. 48, No. 1 (1995), PP. 50-81.
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(2002),《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》(專題摘編),北京:中央文獻出版社。
 毛飛(2008),《中國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朱雲漢、王紹光、趙全勝主編(2002),《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》,臺北:桂冠圖書。
 王輝耀主編(2011),《人才競爭:海外看中國的人才戰略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。
 田弘茂、朱雲漢編、張鐵志、林葦芸譯(2000),《江澤民的歷史考卷: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》,台北: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 朱光磊主編(2008),《中國政府發展研究報告(第1輯):公務員規模問題與政府機構改革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李侃如著;胡國成、趙梅譯(2010),《治理中國:從革命到改革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李英明(1998),《中共研究方法論》,台北:揚智文化。
 李英明(2007),《中國研究:理論與實際》,台北:三民書局。
 李澤厚(2006),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》,香港:明報出版社。
 李錦坤主編(2002),《1999-2001年鄧小平理論研究》,天津: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。
 林毅夫(2013),《紅色經濟:林毅夫中國經濟觀點》,台北:翰蘆出版社。
 孟大虎(2009),《專用性人力資本研究:理論及中國的經驗》,北京:師範大學出版集團。
 邵宇(2014),《新政機遇:改革錦標賽與市場新動力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。
 封麗霞(2008),《政黨、國家與法治—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 胡鞍鋼(2013),《中國集體領導體制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。
 徐斯儉、吳玉山主編(2007),《黨國蛻變: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》,台北:五南圖書。
 馬利德(Richard McGregor)著、樂為良譯(2011),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》(The Party)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
 馬海軍(2008),《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比較研究》,北京:知識產權出版社。
 寇健文(2005),《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: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-2004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 張立馳(2011),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思想發展研究》,北京:師範大學出版集團。
 張卓元(2014),《中國改革頂層設計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。
 張昕(2007),《轉型中國的治理與發展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張執中(2008),《中共黨國邊界的設定與延伸:歷史制度論的觀點》,台北:韋伯文化公司。
 陳紅太 (2002),《當代中國政府體系與政治研究法》,北京,經濟日報出版社。
 楊中美(2008),《新紅太陽:中共第五代領袖》,台北:時報文化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。
 潘煥昭(2006),《中國共產黨建國思想研究》,北京:中共黨史出版社。
 鄭永年(2010),《中國模式:經驗與困局》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。
 鄭永年(2014),《關鍵時刻:中國改革何處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。
 羅峰(2009),《嵌入、整合與政黨權威的重塑—對中國執政黨、國家和社會關係的考察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。
 俞可平等主編(2015),《中共的治理與適應:比較的視野》,北京:中央編譯出版社。
 臧雷振(2016),《國家治理:研究方法與理論建構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 郭蘇建主編(2016),《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研究:學科發展現況評析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。
 沈大偉(David Shambaugh)(2018),《中國的未來》(China's Future),台北:好優文化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50% 
包括出席狀況及參與討論之得分,占學期總成績50%。 
2. 
期末報告 
50% 
依科技部所訂之論文規格,撰寫約10,000字的期末報告,占學期總成績50%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8  【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簡介】 
第2週
2/25  中國共產黨與意識形態變遷 
第3週
3/04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 
第4週
3/11 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 
第5週
3/18  中共的國家制度建設:政治 
第6週
3/25  中共的國家制度建設:經濟 
第7週
4/01  校外教學(資料蒐集) 
第8週
4/08 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 
第9週
4/15  【期中考試】 
第10週
4/22  從習李新政到習核心的建立 
第11週
4/29  黨政運作:經濟決策的機制 
第12週
5/06  中央與地方的政經關係 
第13週
5/13  政府改革與市場關係 
第14週
5/20  人才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 
第15週
5/27  政府監督機制與廉政建設 
第16週
6/03  撰寫研究報告的方法與研究設計 
第17週
6/10  綜合討論(提交學期報告大綱) 
第18週
6/17  【期末考試】(學習評量)